文章开头,先恭祝各位读者
新年快乐!龙年健康发大财!
最近各类病毒又来临,笔者也“有幸”在假期的末尾感染上了,一直发烧,导致没更新到文章,实在抱歉。
话不多说,回到今天的题目。
之所以有这个问题,因为笔者假期在B站看到了这个视频:

如果有多年游戏经验的读者,不难一眼看到这个经典场景的原型

当然视频作者也没有藏着掖着

作者通过AI,基本把《天之痕》中许多知名场景都复刻了出来,还利用AI做了简单的动画,有兴趣的读者先可以通过以下链接观看: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dc411e7HU/
AI制作出来的简单动画,已经可以以“惊艳”来形容,用来作为买量素材必然吸睛。
在不用到原游戏素材的情况下
通过文字重述游戏场景,让AI自行绘图
必然会生成到与原场景不完全一致,但又包含了同样思想的图像
再将其用到自己的买量素材中
是否就可以避免侵权?
*本文仅为笔者个人观点,不视为任何法律建议或法律意见。
一、近年买量素材的困境
随着近年流量入口的集中化,再加上游戏类型、题材的雷同程度较高,如何便宜买量、如何高速投放优质引流素材、如何把每次展示的收益提高等等一系列的买量问题,让游戏行业的市场人员绞尽脑汁。
真人短剧、“愚蠢”小游戏(指那种故意输的小游戏录屏)等新式买量素材的爆发,更多是制作时间和收益的取舍。
在游戏行业,尤其RPG类游戏,最引人瞩目的,必定是优质的3D CG素材。
但3D CG造价昂贵,制作工时长,许多中小厂“可望不可及”
直接拿大厂的素材用,就成了许多中小厂的“公开秘密”
例如《龙背上的骑兵3》的其中一个CG,就在当年成为了大量页游的首选广告素材。

但随着法律越来越严厉,判罚金额越来越高,这种明显侵权的行为带来的风险很容易就超过收益。
不过,现在AI来了。
二、多个AI工具协作带来的高效视频制作
根据B站视频作者在评论区的分享
他一共使用了3个不同的AI工具进行制作

ChatGPT:负责设计关键词;

Midjourney:负责绘图;

Gen-2 by Runway:负责把Midjourney绘制的图制作成动画。
而合计两分半钟的视频,整个制作时间还不到一周。

除了时间成本,剩下的只有三个AI程序的会员费。
对比起传统的招聘、买高端PC设备建模和渲染,成本仿佛“九牛一毛”。
一切看起来很美好
但下面的风险问题不可不知。
三、用AI制作游戏素材,有这些问题要注意
1 AI制作素材的著作权问题尚未有明确的法律定性
虽然北互第一案中认可了原告拥有Stable Diffusion软件制作出来图像的著作权。
案例请看:↓
万字!从技术角度评析AI著作权第一案 | 谁拥有算力,谁垄断国内AI著作权的未来?
但目前国内的法律界对此讨论颇为热烈,认为AI生成物不具有著作权的法官也不为少数。
何况Stable Diffusion对比其他软件更多了一定“可控性”,而本文提及的制作办法下,无论Midjourney生图还是GEN2制作动画,更突出完全随机和不可人为控制,用户只能调整关键词(Prompt)而并不能对画面做出决定性改动。
这种情况下制作出来的宣传素材,一旦缺少制作过程的证据,可能更难得到法官认可,从而丧失著作权,在遇到侵权时处于不利地位。
2 AI制图不代表完全不侵权
传统的买量素材抄袭,很多是直接使用或者拼接使用了别人图像、视频等。
核心是使用了别人原本的素材。
那类似那位B站作者一样
通过描述游戏场景,让ChatGPT生成提示词去生成图片的方式,完全不用到别人原本的游戏素材
是否就不侵权,达到稳妥地蹭流量效果呢?
答案明显是否定的
虽然著作权保护表达不保护思想,而向ChatGPT描述游戏场景的过程,看起来也像是“自己的表达”。
但这其实还是别人的表达
尤其挑选与别人原图“神似”乃至“形似”的AI作品时,本质还是为了更贴合别人的表达而做出的努力。
也就是 —— 抄袭
所以
就算以AI进行重新绘制素材,当在投放过程中,使用【足够数量】或者【暗示、明示】与其他作品有联系时(也就是买量蹭流量)
也是侵权行为
因此对比用别人的游戏内容来蹭,更推荐利用AI制作更贴合自己游戏的买量素材。
反正效率高。
3 结合SD可能是更避免风险的办法
正如之前所说,Stable Diffusion是被“认证”过可以获得著作权的AI绘图软件,而Stable Diffusion生成图的过程也更为可控。
如确实需要通过AI生成买量素材时,不妨考虑
ChatGPT(构思) + SD(绘图) + PS(细化) + GEN2(动画)
同时保留每一步的过程作为证据
可有助于增强“原创性”和“人创性”
为维权提供更强力的基础
四、不可否认,AI是未来
经过一年的狂奔,AI的发展以及所带来的生产力提升,各行业有目共睹。
大量游戏行业从业者更是
质疑AI、理解AI、使用AI
尤其当前几天Sora公布时,笔者的朋友圈更是一片片的惊叹。
这年头仿佛不会AI,已经成为了比较“落后”的事
因此笔者和团队的伙伴,共同编写了一本书,名为
《法律人ChatGPT应用指南》

全书十万字,从ChatGPT原理、注册、使用、技巧、实例乃至如何结合其他软件使用,进行了一个深入浅出的论述。
虽然我们都不是清华博士,也没有199元的课程卖(笑),但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到各位朋友。
此外,虽名为《法律人ChatGPT应用指南》,但我们致力于用简单、清晰的例子,让各行各业的朋友都能读懂并上手,同时相关的使用技巧也可以使用到其他同类大语言模型中。
目前书籍已经上架各大商城,欢迎各位购买阅读,也欢迎各位指正。

北京市隆安(广州)律师事务所律师、隆安湾区人工智能法律研究中心高级顾问。具有近十年互联网法律实务经验,曾先后为创业板上市互联网企业、全国互联网综合实力 50 强企业、互联网快时尚零售独角兽等互联网企业提供法律服务,擅长办理互联网类企业诉讼与合规业务,擅于通过计算机技术手段深度挖掘证据。
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: 电子邮箱:liboyang@lslby.com 微信号:legal-lby